
皇帝也有小情绪?马可·奥勒留的哲学自白
哟,这里是你们的老朋友疯狂的小黑!今天我要聊的这本《沉思录》可有意思了——想象一下,一位统治着当时世界上最强大帝国的皇帝,每天晚上躲在军帐里,像写日记一样记录自己的人生感悟。
简直就像是古代版的”皇帝也有小情绪”!我在知海图书馆偶然发现这本书时,本以为会是些高高在上的帝王训诫,结果发现这简直是一本”如何在混乱世界中保持内心平静”的古代版心灵鸡汤——但别误会,这可比现代那些浅薄的鸡汤有深度多了!
马可·奥勒留(公元121-180年)是古罗马帝国的皇帝,同时也是一位斯多亚学派的哲学家。这位”哲学家皇帝”在位期间面临着瘟疫、战争、政治动乱,但他却写下了这本充满智慧的《沉思录》。
说实话,当我了解到这本书其实是他的私人笔记,完全不是为出版而写的,我更佩服他了——这意味着他是真的在用这些哲学原则指导自己的生活,而不是在装模作样。
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哲学书——它是古代版的求生手册

我得先说明,《沉思录》原本是希腊文写成的,分为十二卷,每卷包含许多简短的格言和思考。
它完全不像我们现在理解的那种系统哲学著作,更像是马可·奥勒留对自己说的话——有时甚至会自我批评,说”嘿,马可,别再胡思乱想了”之类的。
读这本书时,我经常感觉自己像是在偷看别人的日记。
有些段落短到只有一两句话,有些则是较长的思考。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:都是作者在努力提醒自己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,如何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平静。
这本书最适合什么样的读者?我觉得是那些:
- 感觉生活失控,想要找回内心平静的人(我的读者小李最近经历了失业,他告诉我这本书帮他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)
- 对斯多亚哲学感兴趣,想了解这一思想体系如何应用于实际生活的人
- 面临重大人生变化或决策,需要获取智慧指引的人
- 喜欢思考生死、意义、价值等永恒问题的灵魂探索者
老实说,最开始我以为这本书会很枯燥,结果一开始读就停不下来。
因为马可·奥勒留讨论的问题,即使过了近2000年,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依然那么贴切:如何应对不确定性?如何与难相处的人共事?如何面对生死?如何在保持内心平静的同时履行社会责任?
五个让我大呼”卧槽,太有道理了”的核心洞见
1. 区分能控制和不能控制的事情
马可·奥勒留在书中反复强调这一点:将注意力集中在我们能控制的事物上,接受我们无法控制的事物。这听起来简单,做起来却太难了。
“如果一件事是在你的力量范围之内,你为什么不做它呢?但如果它是在另一个人的力量范围之内,你责怪谁呢?责怪原子(偶然)抑或神灵?不论怪谁都是愚蠢的。你决不要责怪任何人。”
上周我的电脑突然崩溃,所有工作都没保存。我气得想砸键盘,突然想起了这句话。是啊,电脑已经崩溃了,发脾气能让文件恢复吗?
不能。那么我能控制什么?我能控制我的反应,能控制接下来的补救措施。
这个思想彻底改变了我处理问题的方式。
以前的我会在不能控制的事情上浪费大量的情绪能量,现在我学会了快速识别:”这件事是否在我的控制范围内?”如果不是,我就接受它,把注意力转移到我能影响的方面。
不过说实话,有时候我觉得马可·奥勒留对”接受”的态度有点过于消极。
在某些情况下,即使我们不能完全控制结果,适当的”抗争”也是必要的。
比如面对不公正的制度,如果所有人都只是”接受”,那社会怎么会进步呢?
2. 活在当下,而非过去或未来
《沉思录》中有一段话特别打动我:
“唯一能从一个人那里夺走的只是现在。如果这是真的,即一个人只拥有现在,那么一个人就不可能丧失一件他并不拥有的东西。”
这让我想起我们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无数时光,要么怀念过去,要么焦虑未来,却很少专注于当下的体验。
马可·奥勒留2000年前就看透了这一点——我们唯一真正拥有的只是当下这一刻。
我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实践”当下意识”,效果惊人。比如吃饭时专注于食物的味道和质地,而不是边吃边刷手机;和朋友交谈时全神贯注地倾听,而不是心不在焉地想着接下来要说什么。
这些小改变让我的生活体验丰富了许多。
这个概念跟现代正念冥想有惊人的相似之处,但马可·奥勒留更进一步,他把”活在当下”与理性和德性联系起来——当下不仅是享受的时刻,也是践行美德的时刻。

3. 宇宙是理性的整体,我们是其中的一部分
这个观点一开始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,但后来我逐渐理解了它的深意。
马可·奥勒留认为宇宙是由理性原则统治的,而人类作为宇宙的一部分,也应该按照理性生活。
“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结的,这一纽带是神圣的,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一别的事物没有联系。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,它们结合起来形成同一宇宙(秩序)。”
这让我想起了《星球大战》里的”原力”概念,或者量子物理学中的”纠缠”理论。
虽然表达方式不同,但核心思想类似:我们都是更大整体的一部分,我们的行为不仅影响自己,也影响整个系统。
这个观点帮助我摆脱了”孤岛思维”。
当我意识到自己是更大整体的一部分时,我开始更加关注我的行为对他人和环境的影响。我减少了一次性塑料的使用,开始参与社区志愿活动,这些小改变让我感到与世界更加连接。
不过,马可·奥勒留的宇宙观确实带有一定的宿命论色彩,这点我不是完全认同。
他有时候似乎认为一切都是预先注定的,而我倾向于相信人类有更大的自由意志空间。
4. 理解他人的错误,而非谴责
这个洞见对我的人际关系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。
马可·奥勒留认为,当人们行为不当时,这通常是因为他们无知或被错误的信念所引导,而非出于恶意。
“当一个人的无耻行为触犯你时,直接问自己,这世界上没有无耻的人存在是可能的吗?这是不可能的。那么,别要不可能的事吧。”
这让我想起我的同事小张,他经常迟交工作,让我很恼火。以前我会认为他是故意拖延、不尊重我的时间。
但应用这一原则后,我开始思考:也许他面临着我不知道的困难?也许他有不同的工作优先级?当我带着这种理解与他交谈时,我们的关系明显改善了。
不过,我觉得这种”理解一切”的态度也有潜在风险——有时候人们确实是故意做坏事的,过度理解可能会导致我们容忍不应该容忍的行为。
关键是找到”理解”和”界限”之间的平衡。
5. 死亡是自然的一部分,不应恐惧
《沉思录》中有大量关于死亡的思考,这在一本哲学书中并不罕见,但马可·奥勒留对死亡的态度既不消极也不恐惧,而是将其视为自然过程的一部分。
“死亡是感官印象的中止、是欲望系列的中断、是思想的散漫运动的停息、是对肉体服务的结束。”
老实说,当我第一次读到这些关于死亡的段落时,我感到有些不舒服。
但随着阅读的深入,我开始理解:正是对死亡的理性思考,才能让我们更珍视生命中的每一刻。
这让我反思了现代社会对死亡的回避态度。
我们把死亡隐藏起来,仿佛不去想它就不存在一样。但马可·奥勒留提醒我们,正视死亡的必然性能帮助我们活出更有意义的生活。
想象一下,如果我们每天早上都提醒自己”今天可能是我生命的最后一天”,我们会不会更加珍惜时间,更少计较琐事,更加勇敢地追求真正重要的东西?

小黑的实践计划:把斯多亚哲学带进21世纪
读完《沉思录》后,我决定把一些核心原则应用到日常生活中。以下是我正在尝试的几种方法:
1. 早晨反思练习
每天早上醒来后,我会花5分钟问自己三个问题:
- 今天什么事情可能会让我不安?(预先准备)
- 这些事情中,哪些是我能控制的,哪些是我不能控制的?
- 我要如何培养德性来应对这些挑战?
这个简单的练习帮助我进入一天的状态,提前做好心理准备。我发现当预期到可能的困难时,实际面对它们时就不那么容易失控了。
2. “三秒规则”应对挑战
当面对让我愤怒或沮丧的情况时,我会给自己三秒钟的时间,在这三秒内,我进行深呼吸,问自己:”这件事真的值得我生气吗?它对我的长期幸福有什么影响?”
这个小技巧帮我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情绪波动。
比如上周有人在评论区说我写的文章”太肤浅”,以前的我可能会立刻怼回去,但现在我停下来想:一个陌生人的评论真的重要吗?值得我花时间精力去回应吗?答案显而易见。
3. “现代斯多亚日记”
我开始每天记录:
- 一件我做得好的事(与德性相关)
- 一件我本可以做得更好的事(反思)
- 明天我将如何改进
比传统的感恩日记更深入一步,这种做法让我不只关注”感恩”,还关注个人成长和德性培养。
4. 数字断舍离
马可·奥勒留当然没有社交媒体困扰,但他的原则启发我设定了”数字禁区”——每天晚上8点后不看手机,每周有一天完全离线。这让我有更多时间反思、阅读和与真实世界互动。
第一周很痛苦,我总忍不住想看看有没有新消息。但坚持下来后,我发现我的睡眠质量提高了,焦虑感也减少了。
我开始怀疑,现代人的许多心理健康问题是否与我们无法”活在当下”有关?
小黑对《沉思录》的最终评价
读完《沉思录》,我不禁感慨:有些智慧真的是超越时间的。
虽然这本书写于近2000年前,但其中的很多思想对今天的我们依然适用,甚至可能比当时更加重要。
在这个信息过载、注意力分散、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,马可·奥勒留的简朴、专注于内在价值的生活哲学提供了一剂强力解药。
他告诉我们:真正的自由不是拥有更多选择,而是内心的平静;真正的财富不是物质堆积,而是精神的自足。
我觉得《沉思录》最适合以下几类读者:
- 感到生活失控,寻求内心平静的现代人
- 对哲学感兴趣但害怕难懂术语的入门者
- 处于人生转折点,需要指引的探索者
- 想要了解如何将古老智慧应用于现代生活的实践者
最后,我想说,《沉思录》不是一本一读就能完全理解的书,它更像是一位智慧的老朋友,你可以在不同人生阶段重访它,每次都会有新的发现。我打算把它放在床头,定期翻阅。
你们读过《沉思录》吗?有什么心得体会?或者你们用什么方法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保持内心平静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和想法!
小黑的金句摘录
原书金句:「唯一能从一个人那里夺走的只是现在。」
小黑点评:这句话每次读都有当头棒喝的感觉。过去已逝,未来未至,我们唯一真正拥有的只是此刻。可我们却常常在回忆或担忧中浪费掉”现在”。
原书金句:「任何行动,无论它可能是什么,当它在它恰当的时间停止时,它并非遭受到不幸,因为它已停止了;做出这一活动的人也并非遭受到不幸,因为这一活动已经停止。」
小黑点评:这是关于死亡的最平静描述。没有恐惧,没有夸张,只是将死亡视为一个自然的停止点。这种视角让我重新思考了生命的价值。
原书金句:「我从我的父亲那里学到了温和的气质,和在他经过适当的考虑之后对所决定的事情的不可更改的决心。」
小黑点评:马可·奥勒留在书的开头感谢了影响他的人,这提醒我们:我们都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。谦卑和感恩是智慧的起点。
原书金句:「在无望完成的事情中也要训练自己。」
小黑点评:这句话太反直觉了!我们通常被教导只做有希望成功的事,但马可·奥勒留提醒我们:过程本身就有价值,即使结果无法达成。
原书金句:「我常常觉得这是多么奇怪啊:每个人爱自己都超过爱所有其他人,但他重视别人关于他自己的意见,却更甚于重视自己关于自己的意见。」
小黑点评:2000年前就有人发现了社交媒体时代的核心问题!我们为什么那么在意别人怎么看我们?这个悖论值得深思。
小黑读者问答
问:这本书看起来很有哲学性,没有哲学背景的人读得懂吗?
答:完全读得懂!《沉思录》可能是最容易入门的哲学经典之一。它不是系统论述,而是日记式的格言集,语言直白,内容贴近生活。你可以从任何一页开始读,随时停下思考。我建议初读时不要一口气读完,而是每天读几段,慢慢消化。
问:斯多亚哲学是不是就是教人逆来顺受,接受一切?
答:这是个常见误解。斯多亚哲学不是教人逆来顺受,而是教人分辨什么是我们能控制的(如我们的态度、判断、行为),什么是我们不能控制的(如外部事件、他人行为)。对于不能控制的事,我们应该保持平静;对于能控制的事,我们应该采取行动。这其实是一种非常积极的生活态度。
问:你真的实践了书中的方法吗?效果如何?
答:是的,我确实在实践,特别是”区分能控制和不能控制的事情”和”活在当下”这两个原则。效果超出我的预期!我的焦虑明显减少了,对小事的计较也少了。最大的变化是我的人际关系改善了——当你理解到别人的行为通常不是针对你个人的,而是源于他们自己的信念和经历,你就会更少地感到被冒犯,更多地感到理解和同情。不过,这不是一蹴而就的,而是需要持续练习的。
问:这本书和现代正念冥想有什么关系?
答:两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!现代正念冥想强调的”关注当下”、”不评判接受”与《沉思录》中的许多教导不谋而合。我认为斯多亚哲学可以看作是一种古代版的正念练习,只不过它更强调理性思考和道德行为。如果你已经在练习冥想,《沉思录》会给你提供更深层次的哲学基础;如果你对冥想感兴趣但还没开始,这本书可能会是一个很好的理论入门。
问:你推荐《沉思录》的哪个版本/翻译?
答:中文版我推荐何怀宝翻译的版本,语言流畅且保留了原文的力量感。英文版我喜欢Gregory Hays的现代翻译,非常易读。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是同时参考几个版本,因为每个翻译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和理解。另外,有声书版本也很棒,特别适合通勤时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