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我和这本”毒鸡汤”的不解之缘
哈喽,各位小黑粉们!今天咱不聊游戏,不谈科技,而是要跟大家分享一本最近让我”魂不守舍”的书——《被讨厌的勇气》。
讲真,我一开始拿起这本书纯属意外。那天在知海图书馆闲逛,突然被这个标题吸引了:《被讨厌的勇气》?啥玩意儿,教人怎么招人烦?作为一个偶尔会因为奇怪观点被人翻白眼的博主,我瞬间就有了兴趣(没错,虽然我魅力四射,但也不是人人都爱我,哈哈)。
这本书是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和作家古贺史健的对话录,讲的是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思想。对了,阿德勒是谁?他是和弗洛伊德、荣格齐名的心理学三巨头之一,但知名度比另外两位低很多。这就像游戏界的某些被低估的天才开发者,虽然没那么出名,但思想可能更适合现代人。
我敢说,这本书绝对不是那种”只要积极思考,宇宙就会给你送温暖”的心灵鸡汤,而是一剂带着苦味的良药——喝下去可能会让你皱眉头,但却能真正治病。

这本书到底讲啥?
《被讨厌的勇气》采用了苏格拉底式对话的形式——一个充满疑问的年轻人和一位睿智的哲人之间的五夜对话。我特别喜欢这种结构,因为年轻人问的问题基本上就是我们脑子里会冒出来的疑问,而哲人则一步步引导他(也引导我们)理解阿德勒心理学的精髓。
这本书的核心可以概括为:你的不幸不是因为过去的经历或他人的行为,而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;你可以随时改变,获得幸福;但这需要勇气,包括”被讨厌的勇气”。
说实话,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些观点时,我的反应跟书中那个年轻人一模一样:”你在逗我吗?这完全不符合常识啊!”但随着阅读的深入,我发现这些看似荒谬的观点其实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实用的方法。
这本书特别适合几类人:一是像我一样经常纠结于人际关系的”社恐”患者;二是总感觉被过去束缚、无法改变的”原因论”信徒;三是为人父母但不知道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教育者;四是感到生活无意义、缺乏价值感的现代人。
颠覆认知的五大洞见
1. 目的论:你不是被过去决定的,而是被现在的目的驱动的
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告诉我们:你现在的行为和性格是由过去的经历决定的。童年创伤?那你这辈子就注定有心理问题。原生家庭不幸福?抱歉,这会影响你一生的人际关系。
但阿德勒却说:等等,这都是胡扯!人不是被过去的”原因”决定的,而是被现在的”目的”驱动的。
这个观点简直让我震惊。举个例子,我以前总认为自己社交恐惧是因为小时候被同学嘲笑过。但按照阿德勒的说法,我现在不敢在公众场合发言不是因为童年阴影,而是因为我有”不想被评判”这个现在的目的,而社恐正好帮我达成了这个目的——毕竟不说话就不会说错话,不会被嘲笑。
这就像玩游戏时,我们常说”因为装备不好所以打不过boss”,但实际上可能是”因为不想面对失败的可能,所以找装备不好作为借口”。
我必须承认,这种思路转变让我很不舒服,因为它把责任完全放在了我自己身上。但同时,它也给了我巨大的力量——如果我的现状是我自己选择的结果,那我同样有能力选择改变。

2. 课题分离:搞清楚哪些事是你的,哪些事不是
“因为我妈逼我学钢琴,所以我现在讨厌音乐。” “因为老板不赏识我,所以我工作没激情。” “因为朋友不理解我,所以我很孤独。”
这些话我说过,我朋友说过,估计你也说过。但阿德勒会对我们摇头:兄弟,你搞错了一件事——你把别人的课题当成了自己的课题。
什么是”课题分离”?简单来说就是:你的选择结果由你承担,他人的选择结果由他人承担。你学不学钢琴是你的课题,你妈希望你学是她的课题。你好好工作是你的课题,老板赏不赏识你是他的课题。
这个概念直接颠覆了我的人际关系观。我突然意识到,我之所以总感到不自由,是因为我一直活在别人的期待中,把”不被别人讨厌”当成了自己的责任。
但事实是,”我要不要说真话”是我的课题,”别人听了真话后会不会生气”是别人的课题。即使是父母对孩子,也应该尊重课题分离——孩子的人生是孩子的课题,父母最多只能提供支持和援助,而不是包办代替。
当然,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变得冷漠自私。相反,正确理解课题分离反而能让关系更健康——我不再对他人的反应负责,也不再让他人对我的选择负责。
不过,老实说,理解容易做到难。上周我跟我女朋友提建议,她没采纳,我就郁闷了半天。显然,我还没完全掌握课题分离的精髓——她采不采纳是她的课题,与我无关啊!
3. 被讨厌的勇气:不迎合他人就是真正的自由
这本书的标题《被讨厌的勇气》,一开始真的让我摸不着头脑。难道是教我们去惹人讨厌?
实际上,阿德勒的意思是:真正的自由来自于不再追求所有人的认可,有勇气面对被他人讨厌的可能。
想想看,如果你的目标是”让所有人都喜欢你”,那你注定会失败,因为这根本不可能。更糟糕的是,你会被迫成为一个不断变形的变色龙,在不同人面前展现不同的面具。
我自己就吃过这个亏。刚开始写博客时,我试图让每个读者都满意,结果把自己搞得精疲力尽还写不出好内容。直到我开始写真实的自己、表达真实的观点,即使这意味着某些人会不满,我的博客才开始有了特色,反而吸引了更多真正欣赏我的读者。
但我必须指出,”被讨厌的勇气”不是叫你去刻意惹人厌恶,而是在坚持自己原则和生活方式的同时,坦然接受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这样的你。
这一点我还在学习中。每次收到负面评论,我还是会难过好一阵子。但我现在能告诉自己:这很正常,不可能所有人都喜欢小黑的风格,这并不意味着我做错了什么。

4. 横向关系vs纵向关系:表扬和批评都是操纵
阿德勒心理学中最惊人的观点之一是:不要表扬,也不要批评。
等等,啥?不是说表扬是激励的最佳方式吗?不是说适当的批评能帮助成长吗?
阿德勒说:不,表扬和批评都是基于”纵向关系”的操纵手段。你表扬某人,是站在高处评价低处的人;你批评某人,也是居高临下的姿态。两者的共同点是:你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上。
相反,阿德勒提倡”横向关系”——即平等的关系。在横向关系中,没有高低之分,只有差异。父母和孩子、老师和学生、上司和下属,都应该是平等的个体,尽管角色和能力有别。
我一开始对这个观点非常抵触。我有个表弟,小时候特别调皮,如果不批评他,他岂不是要上天?如果不表扬他做对的事,他怎么知道什么是对的?
但后来我意识到,阿德勒并非反对所有形式的反馈,而是提倡用”鼓励”取代表扬和批评。鼓励不是评价,而是对努力的肯定和对个体价值的尊重。比如,与其说”你真棒,得了100分”(表扬),不如说”你为了这次考试付出了很多努力,看到你专注学习的样子,我很高兴”(鼓励)。
老实说,我还没完全掌握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只用鼓励而不表扬或批评。这需要彻底改变我们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,但我确实能感受到,当我尝试用更平等的方式与人交流时,关系会变得更加轻松和自然。
5. 贡献感才是幸福的源泉:我对他人有用
阿德勒认为,人获得价值感和幸福的唯一途径是:感受到”我对共同体有用”。
这让我想起了以前玩MMO游戏时的经历。当我只关注如何提升自己的装备和等级时,游戏很快就变得无聊。但当我开始帮助新手、为公会贡献时,游戏突然变得有意义多了,我也更快乐。
更有意思的是,阿德勒强调,价值感不仅来自于”做了什么”,更来自于”存在本身”。你不需要有特殊才能或重大成就,仅仅因为你存在,你就可以对他人有价值。
这个观点对我很有启发。我一直认为自己必须写出爆款文章、获得大量粉丝才有价值。但实际上,即使只是我平凡的存在,我分享的点滴思考,也可能对某些读者产生积极影响。
阿德勒还提出,共同体不仅包括家人朋友,还可以扩展到更广阔的范围——你的国家、人类、甚至所有生物和无生物。这让我想起了《三体》中的”与虫群共情”,看似遥远,但阿德勒却认为这是能力所及的事。
我对这点保持一点怀疑——在现实世界中,很难对素不相识的人产生像对亲友那样的共同体感觉。但阿德勒的观点确实提醒我,幸福感来源于贡献而非索取,来源于关注他人而非自我。
我尝试的几个阿德勒方法
读完这本书,我决定把几个核心方法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,效果出乎意料:
课题分离练习:每当我感到焦虑或烦恼时,我会问自己:”这是谁的课题?”上周,我给编辑投了一篇文章被拒,本能反应是沮丧,但我很快调整了思路——我写出真实想法是我的课题,编辑是否采用是他的课题。这个简单的转变让我瞬间轻松了许多。
从目的论理解行为:我开始尝试从”目的”而非”原因”角度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。比如,我一直拖延写某个项目,以前我会归因于”我天生懒惰”(原因论),现在我会思考”拖延对我有什么好处?”(目的论)。我发现自己拖延是因为害怕做不好被批评,这个认识让我更容易解决问题。
鼓励而非表扬:这个最难实践!我试着改变对朋友和家人的表达方式,比如不说”你真聪明”(表扬),而说”看到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,我很开心”(鼓励)。老实说,一开始感觉很别扭,但慢慢地,我发现这种方式创造了更平等、更真诚的交流氛围。
寻找贡献感:我开始重新定义”成功”,不只看数据和收入,更关注我能为读者提供什么价值。每当收到一条”你的文章帮助了我”的留言,无论阅读量多少,我都能感受到真正的满足感。

小黑的金句摘录
- 「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,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。」 小黑点评:这句话解释了为什么相同的事情,不同人会有完全不同的反应。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活在自己”脑补”的世界里,认识到这一点,就能理解很多冲突的本质。
- 「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”被讨厌的勇气”。」 小黑点评:这可能是本书最重要的一句话。当我们不再把”所有人都必须喜欢我”作为目标时,反而获得了真正的自由。
- 「“不想被人讨厌”也许是我的课题,但”是否讨厌我”却是别人的课题。」 小黑点评:这句话精准概括了课题分离的核心。我可以努力友善,但别人怎么看我,不是我能控制的,也不该成为我的负担。
- 「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”此时此刻”。」 小黑点评:我们总是沉浸在过去的遗憾或未来的焦虑中,却忘了唯一真实存在的”现在”。这句话每次看都让我深思。
- 「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”我对共同体有用”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。」 小黑点评:无论你多有钱多成功,如果感受不到自己对他人有价值,都难以获得真正的满足感。这解释了为什么有些表面上成功的人仍然感到空虚。
小黑读者问答
问:这本书看起来很有道理,但实际操作好难啊,你有什么建议?
答:确实,理解容易做到难!我的建议是从一个小场景开始练习,比如先在朋友圈中尝试”课题分离”,逐渐扩展到家庭和工作场景。不要期望一夜之间就能掌握,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。
问:阿德勒的观点听起来有点像”甩锅”,如果每个人都只管自己的课题,社会会不会变得冷漠?
答:好问题!课题分离不是不关心他人,而是尊重彼此的边界和选择权。实际上,当我们不再试图控制他人的课题时,反而能提供更纯粹的帮助和支持。这不是冷漠,而是更健康的关系模式。
问:不表扬孩子/员工,他们怎么知道自己做得好呢?
答:阿德勒反对的不是反馈本身,而是居高临下的评价。我们可以用鼓励来替代表扬,比如不说”你真聪明”,而说”看到你解决了这么复杂的问题,我很佩服你的思路”。前者是评价,后者是分享感受和认可努力。
问:你觉得这本书最大的缺点是什么?
答:我觉得最大的缺点是对原因论的全盘否定可能过于极端。某些情况下,过去的经历确实会对人产生深远影响,尤其是创伤经历。我认为目的论和原因论可以结合理解,而不是非此即彼。另外,书中的某些观点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可能难以实践,需要读者灵活调整。
问:这本书和其他心理学书籍有什么不同?
答:与大多数聚焦于”如何成功”的心理学书不同,这本书关注”如何获得幸福”,而且给出了一套非常特别的答案。它不是教你如何在现有框架下变得更好,而是彻底颠覆框架本身。我读过很多心理学书籍,这本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怕提出反直觉的观点,而且这些观点出奇地实用。
结语:被讨厌,也要活出真实的自己
读完《被讨厌的勇气》,我最大的感悟是:我们的不幸福往往源于在意他人评价而活出的扭曲人生,而真正的幸福来自于有勇气做真实的自己,即使这意味着被某些人讨厌。
阿德勒的思想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际关系模式、对过去的执念、以及对幸福的定义。虽然我不认同书中的所有观点,但它确实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。
如果你正被人际关系困扰,总是在意他人的眼光,或者感觉被过去的经历束缚,我强烈推荐你读一读这本”毒鸡汤”。它可能不会立刻解决你的所有问题,但一定会给你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。
最后,我想问问各位读者:你有没有尝试过”被讨厌的勇气”?当你不再追求所有人的认可,选择做真实的自己时,发生了什么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和感悟!
小黑将继续探索那些能真正改变生活的思想,下次见!